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周幽王纵情享乐,生活极度奢靡,尤其宠爱冷艳的美女褒姒。为了迎合褒姒的喜好,他不仅试图废除自己的太子姬宜臼,打算将褒姒所生的儿子姬伯服立为新的太子。与此同时,周幽王为了取悦褒姒,频繁点燃烽火,试图借此博得她的一笑。可是,随着时间的流逝,诸侯们渐渐对这种虚伪的举动产生了警觉,开始对烽火不再响应。最终,姬宜臼的外公申侯联合了曾国和犬戎,发动了对周幽王的进攻。每次点燃烽火时,诸侯们再也没有响应,犬戎趁机攻破了镐京,杀死了周幽王,这也意味着西周的灭亡。
西周灭亡后,诸侯们推举周幽王的儿子姬宜臼继位,历史上称其为“周平王”。当周平王回到曾经辉煌的镐京时,却看到这座都城已经变成废墟。他深感忧虑,决定将都城迁至洛阳,这一举措也标志着东周时代的开始。然而,东周初期局势并不稳定,反而很快爆发了两件令人震惊的事件。首先,周平王与郑国的郑庄公发生了“周郑交质”的事件,双方通过互换质子来加深政治联系。接着,郑庄公与周桓王发生冲突,在战斗中郑庄公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,差点将其致命。
展开剩余80%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,姬宜臼作为太子,被各方诸侯推举继位,按理来说,周平王应该拥有足够的权威。但为何郑庄公敢如此大胆地对待他呢?为何东周王朝的局势很快陷入混乱,天下大乱呢?《史记》中的记载把西周灭亡的原因归结为周幽王的荒淫无道和废嫡立庶,虽然这一点从某种程度上有其道理,但其中更深层次的原因则值得探讨。战国时期出土的竹简揭示了这些深层次的历史背景。
纵观中国历史,许多王朝的灭亡与国力的衰退以及君主失控密切相关,西周的灭亡亦是如此。司马迁的史学观强调君主的德行,并从这一角度解读历史,但他往往忽视了其他因素,尤其是实力对比等问题。在《夏本纪》中提到夏桀“不务德”,商汤则因德行受到推崇,最终获得了诸侯的支持。而在《殷本纪》中也提到,周文王的善德赢得了许多诸侯的支持,反抗了纣王的暴政。这使得司马迁认为,西周的灭亡主要源于周幽王的恶行。
然而,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周幽王个人的德行问题,实际上,西周整体实力的衰退才是决定性因素。在《史记·楚世家》中,司马迁提到:“当周夷王之时,王室微,诸侯或不朝,相伐。”这表明在周夷王时期,西周已经处于危机之中,部分诸侯甚至不再朝拜周天子,王朝内部的稳定性和统一性受到严重威胁。
进一步研究《竹书纪年》也可以发现,在周懿王时期,西戎开始侵扰镐京,周朝面临的压力不断增加,最终不得不将都城迁至槐里,这进一步反映了西周当时的实力问题。显然,西周的衰退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,而是多方面因素的积累,周幽王时期的“烽火戏诸侯”故事实际上并没有发生,因为烽火警报制度是战国时期才有的,西周并没有这一制度。尽管如此,司马迁在写作时,却依据战国时期的流传故事进行了再创作,造成了历史的误记。
清华简《系年》进一步披露了周幽王的婚姻状况:他娶了申侯之女为妻,并生下了太子姬宜臼。后来,他又娶了褒国的褒姒,并生下了姬伯服。然而,周幽王却希望废除姬宜臼,将褒姒之子姬伯服立为太子。姬宜臼因此逃亡至外公申侯处,面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,周幽王愈发感到自己的王位不稳,甚至在《竹书纪年》中提到,姬宜臼称自己为“天王”,其称号尊贵至极,甚至超过了周天子,这种局面最终引发了周幽王的恐惧,并亲自带兵攻打申国。
申国虽然是一个小国,但申侯与曾侯有深厚的友谊,而曾国的势力日渐强大,并与犬戎结成联盟。在这种背景下,申侯联合犬戎反击周幽王,最终攻破镐京,杀死了周幽王和姬伯服,西周也因此灭亡。
无论是《竹书纪年》还是其他早期史书,都未提到“烽火戏诸侯”这一故事。从逻辑上分析,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存疑,因此可以推测,司马迁的这一段历史创作,更多地是基于战国时期的流传故事进行的艺术加工。
周幽王死后,申侯和其他诸侯共同推举姬宜臼继位。然而,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。历史上出现了“二王并立”的局面,周平王之外,另有一位周携王的存在。根据《左传》记载,“携王奸命”,而《竹书纪年》进一步说明,周幽王死后,虢公翰支持王子余臣立为携王。在这场长达21年的斗争中,周平王通过外部力量的支持,最终战胜了周携王。
当时,为了争取更多的支持,周平王做出了许多让步,包括与郑武公、晋文侯、秦襄公等势力达成协议,允许他们瓜分周王室的领土。郑国、晋国、秦国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展,这些地区原本是周王室的核心领土,周平王的让步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合法性问题,从而导致了周携王的失败。
综合各项史料,周携王的存在和“二王并立”的历史具有充分的依据,只是司马迁在书中未作详细记载。这也说明,周平王的成功并非单纯依赖道德优势,而是在对外妥协和牺牲王室利益的基础上,换取了强国的支持。
总的来说,西周的灭亡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,其根本原因在于周王室国力的衰退,而周幽王的废嫡立庶直接导致了父子反目,最终引发了西周的灭亡。而关于“烽火戏诸侯”的故事,则是后世的传说,并不符合实际历史。周平王继位后,虽然在外部势力的支持下成功稳固了政权,但他采取的妥协和利益交换策略,也为日后东周的动荡埋下了伏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